五常之靈:
(禽獸昆蟲都有仁、義、禮、智、信)
鴉有反哺,羊有跪乳,乃仁也;
鹿得草而成群,蟻得食而共聚,乃義也;
雁飛列行,蜂有君臣,乃禮也;
蛙鬧聲而得雨,鵲巢低而知風,乃智也;
犬能守夜,雞能叫更,乃信也。
沒有文章。
沒有文章。

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提出最新體能活動指南

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提出最新體能活動指南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於8月1日公布了更新的體能訓練指導手冊,建議美國18歲到65歲的健康成年人每周應有5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體能訓練,或每周應有3天進行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體能訓練。在1995年,美國曾公布一份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體能訓練指導手冊,建議每位美國成年人每周應該有幾天,最好是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而在8月1日的最新指導手冊則對每周應該運動幾天給出了更為詳細的建議。新的指導手冊呼籲健康的成年人,每周應至少有5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5天是建議的最少天數,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是散步﹑慢跑或其他能夠顯著加速心律的運動。但是如果每次運動時間無法太久,則應至少達到10分鐘。而高強度運動也被列入建議。包括每周3天進行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高強度的運動則是指那些能夠讓呼吸急促、心跳率持續增加的運動。新指導手冊還建議美國人在體能的訓練中需要增加肌力訓練,以強化肌力量和肌耐力。而運動時間能超過建議的時間,也將給身體健康帶來更多好處。此外,這份新指導手冊也為年齡在65歲以上的銀髮族提供了特別的運動建議。手冊呼籲銀髮族應進行肌力訓練,以增加肌肉力量,以避免摔倒意外,並進行增進柔軟度和平衡感的訓練。撰寫最新指導手冊的專家表示:運動量不足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公眾健康問題。缺乏運動可能導致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肥胖、直腸癌以及乳癌等。

洋基輸了嗎?球場上是的,球場下則未必。

洋基輸了嗎?球場上是的,球場下則未必。 季中,正值球隊兵傷將老、青黃不接之際,幾位自家農場上來的年輕小子延續了王建民、坎諾及卡布雷拉「菜鳥當家」的戲碼,鼓舞球隊士氣,成功扭轉戰績墊底的劣勢,讓這支原本老態龍鍾、迷信大牌的百年隊伍看到了新希望,打出新的隊形,甚至可能因此變化出新的經營策略、洗刷「邪惡帝國」的汙名,並創造另一段貨真價實的「洋基新王朝」。這般看來,「北美佬」(Yankees)並沒有輸。 王建民輸了嗎?季後賽是的,而且很徹底;但展望未來則未必。這一次慘痛的教訓,可以幫助他更了解所處環境的「險惡」,發現自身的不足,並省思如何更上一層樓,如此想來,建仔贏得難能可貴的經驗。 球迷呢?洋基更不可能輸。除了建仔旋風席捲寶島,延燒彼岸,為洋基打下亞洲利基外;「火球小子」張伯倫更在短短一個月間征服世上最挑剔的球迷,取代隊長基特成為新的球隊偶像,並有機會開啟另一段球星傳奇,大大提升了百年老店的可看性。不管今年最後哪一隊得到世界大賽的桂冠,美國各地的洋基迷肯定都不會減少。 然則,洋基未來究竟能不能重返榮耀、裡外皆贏,端看球團能否理解上述諸事間的聯繫意義了。 經常收看美國職棒轉播的觀眾一定會發現,不論在哪一個客場出賽(國聯也不例外),洋基迷幾乎是無所不在,某些城市的洋基迷甚至比當地球隊的球迷還多。是什麼讓這支球隊成為美國人最鍾情的隊伍(同時也是最嫉恨的)?是一九七三年以後用銀彈打造「邪惡帝國」的大老闆史坦布那瑞的功勞?恐怕不是。 保羅.賽門曾在《畢業生》另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羅賓森太太》中為洋基一代傳奇巨星狄馬喬的身影譜下耐人尋味的旋律:「你去哪了?狄馬喬,舉國眼神都因你而寂寞。」許多人不解他的用意,一九九九年狄馬喬辭世後,賽門在洋基球場為他獻唱此曲後,才用極為哀傷的口吻解釋,當世人都沉淪於流行文化的紙醉金迷時,他深深懷念狄馬喬忠誠與沉默的純真風度。 筆者以為,暫略去歌曲中的政治寓意不論,賽門所言正暗示著洋基所以能風靡全美的原因。一百多年以來,一個接著一個的傳奇球星以其專業而真誠的態度追求棒球場上的榮譽,不僅為個人寫下輝煌紀錄,同時也為洋基贏得他隊望塵莫及的桂冠總數。 表面看來這些榮耀是靠著技術贏得的,世人也是因此而醉心於洋基;但深入以思,不論是貝比.魯斯、狄馬喬、米奇.曼托、尤吉.貝拉,乃至現在的隊長基特、守護神李維拉等,都有一個足以創造或踵繼洋基光榮傳統的交集,並因此深深擄獲球迷的愛戴──他們都在洋基球場上耗去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絕非那些為了高薪而來來去去的球星可以比擬。 如今洋基第三度在季後賽首輪失利,大老闆正磨刀霍霍,準備像之前扔掉伯尼.威廉斯般地走一些年事已高的元老與「暫時」不怎麼中用的自家新秀,或盤算著如何再施銀彈攻勢,從別隊買來一些為生意打球的大牌。果如是,那麼洋基只會離傳統愈來愈遠,離狄馬喬愈來愈遠,且離真正的勝利愈來愈遠。 (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運動、健康與體適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健康(Health)是一種體力、心智及社群上都得到康寧的狀態;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乃是精力充沛並警覺地從事日常工作之餘,又不會感到過度疲累,並且還有餘力去享受休閒及應付突發事情的能力。體適能又可分為與健康較有關連的健康適能(Health-related Fitness)及與運動較為密切的運動適能(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健康適能要求有最低限度的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關節柔軟度(Joint Flexibility)及適宜的身體成分(Body Composition)。運動適能除了要求有較高的健康適能作為基礎外,還額外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肌肉迅發力(Muscular Power)、靈活性(Agility)、速度(Speed)及協調能力(Coordination)等。具備較高水平運動適能的人自然會有較高的運動能力及較佳的運動表現。體適能並不能靠一朝一夕的體育鍛煉就可以得來,它必須透過長時期有規律地參與體育鍛煉,並維持健康正常的生活方式來得以改善。

那不滅的奧運華人之光--與紀政訪談

那不滅的奧運華人之光--與紀政訪談
台灣來鴻BBC中文網特約記者 楊孟瑜紀政與她的奧運獎牌北京奧運逐步加溫了。談到華人與奧運,益發讓人想起了楊傳廣與紀政,那可是最早在奧運場上發光發熱的華人運動員。1960年羅馬奧運,楊傳廣贏得男子十項全能的銀牌﹔1968年墨西哥奧運,紀政獲得女子80公尺低欄銅牌。他們,都來自台灣,運動服上繡有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江紅旗。光陰流轉,令人惋惜的是,楊傳廣在今年(2007年)初病逝,享年74歲。所幸,現今64歲的紀政依然生龍活虎。這天,她如常奔波在台灣南北兩端:在高雄,她是“世運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的執行長,為2009年將主辦世界運動會的高雄市擔起重責大任﹔在台北,她忙著主持“國際健走大師論壇”,11月11日是台灣的“全民健走日”,她是代言人,領著眾人大步往前行。曾經是亞洲第一位拿下奧運田徑獎牌的女子選手,也曾是全球跑得最快的女人(1969、1970兩年間,九次打破世界紀錄,並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100公尺跑進11秒的女子),如今她的矯健,呈現在處事與思路上。利落的處理公務、交辦事項,清晰的追溯往事、勾勒前景,還有她始終不變的,愛笑的臉龐與細柔的嗓音。初登奧運趁著紀政難得在台北的空檔,與她訪談近兩小時。聊起她的“奧運史”,有意思的是,她首先想到的,竟不是令她揚名的1968年墨西哥奧運,反而是1960年羅馬奧運。(左二)少女時代初登體壇的紀政因為,那是她第一次參加奧運,“浪漫的16歲,到了浪漫的羅馬,參加浪漫的奧運”,她笑著形容,當時她又是全團年紀最小的,不會有人指望她得獎,所以她也沒有什麼壓力。初登奧運,“我的成績非常爛”,她坦然笑憶當年,女子80公尺低欄她是預賽那組的最後一名。後來她常拿自己這個故事去鼓勵小朋友,“紀阿姨第一次參加奧運時是最後一名”,但“最後一名沒有關係,比賽本就有輸有贏,要不得的是,得最後一名就輕言放棄了,最美的事情則是,你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多年後勝利就屬於你。”“放棄者永不會得勝,勝利者永不會放棄。”她總是這樣勉勵人。不只是在運動的競技場上,在人生的起跑點上,她也是因“不放棄”而掙得了往後的發展可能。出生在新竹,小時家境困苦,紀政做過養女,常被養母虐待,“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做完所有的家事後,跑到家附近的竹師附小,羨慕的聽教室裡的學生唱歌、讀書。”她說。窗外的小養女就這樣聽到了生命中最初的學識,並憑此考進了這所在新竹數一數二的小學。只是,當養母帶她去註冊時,發現這所學校的學費並不便宜,拉了紀政就要走,小小紀政卻怎麼樣也不放棄!兩人拉扯間,讓另一位也帶著女兒來學校的家長注意到了,他主動為紀政付了學費。“我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她形容。這位家長資助了她兩年的學費,直到她離開養母家,回到原來的家庭,因搬家而轉學。她感激,若非他的資助,她怎可能入學唸書,說不定會成為文盲,更遑論日後在校園競賽中嶄露頭角,步步踏入體壇的機會了。18歲那年,她獲准赴美國進修,一邊苦練,一邊“征戰”,參與美國各地賽事,也累積了經驗與眼界。多年磨劍,終於綻光,1966年在曼谷亞運跳遠項目奪冠,為台灣贏得第一面女子金牌﹔1968年,奧運銅牌到手﹔此後巔峰期間,魅力橫掃歐美田徑界。榮譽與痛紀政成長於1940、50年代,飛揚於1960、70年代,那是台灣經濟尚未起飛,國際處境卻日趨艱難的時代,她與前輩楊傳廣,曾背負著中華民國舉國期望,也成為為台灣在國際舞台揚眉吐氣的全民英雄。談及如何成為一個頂尖運動員,紀政說,要熱愛,要苦練。她說:“只有熱愛,你才不會怕那訓練的苦。”她並引用美國一位知名教練的話說,頂尖運動員的訓練就是三個字母:P、A、T,P是pain,是痛,A是ache,還是痛,T是torture,是折磨。“所以,痛加痛加折磨,等於頂尖運動員的訓練。”紀政說,“我很認同這句話。”歐洲人曾稱她“黃色閃電”,亞洲人則稱她“飛躍的羚羊”,不論是閃耀還是飛躍,那榮耀的背後,是無數世人看不到的痛。“我常說:你花了多少工夫,才能擁有多少功夫。那功夫,就是你的實力。”紀政認真的比著手勢說。1973年她因腳傷難愈而無法再上陣比賽後,數十年來,她依然把她的功夫,貢獻在她熱愛的體育。包括,帶領台灣田徑協會,培養優秀選手﹔包括,催生了體育委員會(體委會),讓體育在官方的體系裡提升了位階。這期間,她也首開運動明星從政之風,在1980年代,擔任了三屆立法委員。2001年,她和楊傳廣等人發起了海峽兩岸長跑活動,支持北京申辦奧運。轉眼間,2008北京奧運越來越近了。對於北京奧運聖火無法來台,紀政直言“很可惜”,有種擦肩而過的感覺,畢竟奧運“很難得離台灣這麼近”。曾經,16歲那年第一次參加奧運,讓她見識到了世界的開闊,四海一家的交流與友誼,也讓她始終記得奧運的精神:和平與自由。期許兩岸,有朝一日,也能有這般空氣。

比籃球更重要的 7 件事-林書豪的生命與啟示

林書豪的故事早已超越了籃球本身。他的故事,述說了許多比籃球更重要的事。從這位年輕基督徒身上掙扎、困頓、奮鬥、夢想、成功的故事裡,我們或多或少,都看見了一點的自己。1. 重新思考生命的首要,找回永恆喜樂之源「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應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華冠,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華冠。」-哥林多前書9:24-25當林書豪剛進入NBA的時候,表現並不理想。有一天,他讀到聖經這段話,他驚覺,原來,他之前所一路追求的,是「能壞的華冠」:好的表現、好的合約,與身旁人們的期望。他發現,打籃球對他而言,再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承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籃球已經超越神,成為我生命中的首要」。於是,當得失心的壓力排山倒海撲來的時候,他再次回到神面前禱告,他對自己說:「我要重新信靠神!」回歸安息,讓神在他的生命中居首位,也使自己能找回起初單純熱愛打球的喜樂。如他自己所說的:「這些東西只能給你短暫的快樂,卻不能給你永恆的喜樂」。當他重返球場時,他眼中所見的,再也不是球場上無論發出加油聲或噓聲的上千觀眾,而唯獨是神自己而已。2. 孝敬父母,接受他們的教導,時時為著家人感恩「掃羅看見大衛出去迎戰那非利士人,就對軍隊的元帥押尼珥說,押尼珥阿,這少年人是誰的兒子?押尼珥說,王阿,我指著你的性命起誓,我不知道。」-撒母耳記上17:55看見年幼的大衛勇敢面對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時,掃羅王不禁脫口問出「這少年人是誰的兒子?」同樣的,看見一個表現優異(或很差)的孩子時,我們也會想,這是誰家的孩子?林書豪從小生長在一個愛神、敬畏神的家庭中。林媽媽最常提醒他的是:「要謙卑!要將榮耀歸給神!」林爸爸在教養三個孩子時,要求「教會生活一定擺在第一優先!」當林書豪剛進入NBA時,林爸爸、林媽媽、教會裡的朋友們,以及許多他不認識的基督徒都不斷為他禱告,盼望他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環境中不致迷失自我。林書豪記住父母的教導、接受父母的信仰,並時時為著家人感恩。家庭教育,與父母所信仰的神,讓他無論面對順境、逆境,都能自信、沉著、富有抗壓力、信靠神、信任隊友、凡事感恩。這也印證了聖經以弗所書裡的話:「要孝敬父母,使你亨通,在世長壽。」(6:2)3. 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相信神有祂的美意「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我們也是誇耀,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蒙羞;因為神的愛已經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5:3-5這段聖經的話陪伴了林書豪度過過去一年多生命最低潮的時期。這一年,林書豪經歷了落選、換隊、流浪、下放。好不容易稍有轉機,林書豪進入紐約尼克隊,而當尼克隊在FB官網向球迷介紹這位台裔美籍的新面孔時,下面粉絲們的留言簡直不堪入目:「中國人也打籃球?」「這誰啊?姚明的小表弟?」「他看不到球啦!小傑,睜開眼睛好嗎!」「他就是那位昨晚給我送外賣的!」「他上學期還在舊金山唐人街幫我折衣服哩?」、「餛飩湯一碗外帶!」、「林就是廢物。滾回中國!」、「市場上這麼多控衛,我們竟選這個廢物!」林書豪沒有放棄,因為放棄不是基督徒的特質。當他被擊倒時,他站起來重新來過。他曾說:「當我想到自己也曾經得罪神,神卻以完全的愛包容我,原諒我,我就釋懷了。」又說:「在我們的波折起伏中,神是信實的!(God is good during our ups and our downs!)」在最黑暗的日子裡,林書豪選擇轉向神,把自己交在神的手裡,他說:「聖經常說神如何使用困難的環境來教導我們,引導我們更親近祂。」苦難不過讓他更經歷神的同在,對神更有信心。4. 在順境中,拒絕驕傲,將榮耀歸給神「知道耶和華施行拯救,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母耳記上17:47林書豪從小的夢想就是打進NBA,當夢想成真時,他說:「我知道神一直都在預備我。我心中很明白這是神現在要我做的,是祂為我命定的」。因著持守這種堅定的信念,在幾次的贏球後,縱然身旁多了無數的鎂光燈和採訪,林書豪沒有沈溺於球星的光環,掉進驕傲自滿的陷阱。因為他清楚知道是誰一路帶領他直到如今,他也知道「爭戰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有一次,林書豪的兄弟看見他球技的驚人表現,問他某幾球是怎麼打的,他回答說,他覺得是神在掌管他,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怎麼能打的這麼好。「盡其在我,為神拼戰」是林書豪打球的座右銘,無論戰績再輝煌,他贏球結束的第一時間,總會舉起右手,高豎食指,將榮耀歸給神!「神敵擋狂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這句話在林書豪的身上應驗了。5. 謙虛不貪功,看身旁的人比自己強「凡事都不私圖好爭,也不貪圖虛榮,只要心思卑微,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2:3林書豪將榮耀歸給球隊,不貪功獨享的謙虛特質,體現在球場上不斷傳球,幫隊友創造得分機會,營造團隊士氣,是尼克隊連續贏球,越打越好、越團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次球賽後的訪問,儘管激動的媒體盡其所能的吹捧他的功績,林書豪總是謙卑回答:「感謝球隊、感謝球迷、感謝神!」在第4戰打敗洛杉磯湖人隊後,記者讚美他比傳奇球星Kobe Bryant更優秀時,他說:「我現在就是感謝,感謝我的隊友搶下那麼多進攻籃板…我知道對手很好,我尊重他們、尊重Kobe,我就是盡力去打球,與隊友一起打出自己的比賽。」在第6戰,他在比賽最後一秒投進致勝關鍵3分球,打敗多倫多暴龍隊後,他說:「我喜歡壓力,我喜歡比賽的最後一刻,但是同時隊上也有其他人能夠得分的,我很感激最後一球交給我來執行。」林書豪也謙卑的在網路上表示:「這個球隊真是支無私、努力付出的球隊,我真愛跟他們一起打球!神是如此的的美好!」(This team is so unselfish and has so much heart. Love playing with them! God is good!)他學會了聖經中所描繪基督徒的一個美好特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因為越分享,你只會越富足;越分享,別人只會越愛你。6. 堅定禱告,相信禱告,用禱告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立比書4:6林書豪是個禱告的人,他說:「每次比賽後我就禱告求問神,祂的目的是什麼?為何我現在會在這裡?我確實有跟神一直在角力著,祂使我謙卑下來。過去一年對我而言是很艱難的一年,但也是我花最多時間在神面前的一年,我能見證越是艱難的時候,祂真的是每一步與我同行,帶著我走過想放棄的每一刻。」從高中起,林書豪一心盼望進籃球菁英雲集的史丹佛大學,甚至為此禱告六個月,但他無法申請到獎學金,球隊也不要他。最後他無可奈何,只好選擇哈佛大學,其實這是他最壞的打算。起初他並不明白,但事後回過頭來看,他知道神聽了他的禱告,祂用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他的夢想。神要他學習在迷惑中仍然相信。為了打進NBA,林書豪做了長時間的準備,他將一切的希望寄託在洛杉磯湖人隊。在得知落選之後,他非常生氣,無法釋懷。但奇妙的,此時同樣是基督徒的達拉斯小牛隊總經理突然打電話給他,對他說:「記得神對你有個完美的計畫,這次的失敗可能只是要挪去小石頭,但神才是掌權的神。」他好不容易恢復信心,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有機會進入勇士隊。然而入選NBA的第一年,卻總是在場外坐長時間的冷板凳。這一切的挫敗,他沒有埋怨、喪志,反而更認真向神禱告,他知道這一次,神要他學習謙卑,知道祂才是掌管萬有的神。禱告,就是放下自己的力量,讓神介入,讓神帶領。這點,林書豪有深刻的體會。7. 尊重聖經、熟讀聖經、經歷聖經,以聖經為生命經歷的中心『因為,出於神的話,没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加福音1:37林書豪以聖經為他生命經歷的中心,他尊重聖經、熟讀聖經,他也經歷聖經。當他迷失、無法找到方向時,聖經的一句話提醒了他:「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向上去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4)讓他重新思考他的人生目標,不再迷惑。最後他說:「那真正最大的獎賞是在天上!我要重新學習將最好的獻給神,盡最大努力為神打球,並把結果交託給祂!」在希望不斷落空的那一年中,聖經的一句話安慰了他:「在患難中,我們也是誇耀,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蒙羞;因為神的愛已經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5:3-5)讓他能在生命最深低谷的時刻,在羞愧中抓住神的話,在不信中依舊相信。當他求好心切,看重得失時,聖經的一句話點醒了他:「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華冠,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華冠。」(哥林多前書9:24-25)讓他驚覺,他長久以來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壞的華冠」,他需要調整腳步,讓神成為他生命的中心。聖經對他不是白紙黑字,而是一個又一個,深刻無比的親身經歷,帶領他相信、引導他得勝。林書豪的故事激動我們,他的積極感染我們,不只因為他和我們同樣擁有東方臉孔,更是因為他的態度、人生觀與信仰。總有一天他會輸球,但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贏球,對他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已學會了這些比籃球更重要的事。

原文出處:比籃球更重要的7件事-林書豪的生命與啟示
http://wustef.blogspot.com/2012/02/7.html

永遠42號 --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

永遠42號 --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

〈MLB〉Gossage衝破門檻 2008獨身入名人堂 作者:曹玉炯 2008-01- 09 04:52

〈MLB〉Gossage衝破門檻 2008獨身入名人堂 作者:曹玉炯 2008-01- 09 04:522008年棒球名人堂票選結果今天(9日)揭曉,由於今年沒有超強競爭者分散票源,因此形成與2006年類似的激烈情況。Rich Gossage以85.8%得票率終於在第9年衝破票選門檻,進入夢寐以求的名人堂。2008年棒球名人堂票選結果今天(9日)揭曉,由於今年沒有超強競爭者分散票源,因此形成與2006年類似的激烈情況。Rich Gossage(圖片54號背號)以85.8%得票率終於在第9年衝破票選門檻,進入夢寐以求的名人堂。根據名人堂規定,擁有美國棒球作家協會(BBWAA)10年以上資歷的成員擁有票選資格,入圍者得票率必須達到75%的門檻才能入主名人堂。得票率在5%以上的球員將可繼續獲得來年的票選資格,但期限至多15年;若其中一年得票未達5%或是連續15年未能通過當選門檻者則永久失去票選資格,除非經由名人堂資深委員會(Hall of Fame Veterans Committee)的途徑。在2007年Tony Gwynn、Carl Ripken Jr.的「攔路」下,Gossage只能以71.2%的得票率殘念在門檻之外,不過每次都受到BBWAA一定程度青睞的Gossage,這次在沒有太多勁敵情況下,一般預估與Jim Rice、Andre Dawson成為熱門人選。結果在543位BBWAA成員的票選中,Gossage以466票高過75%門檻不少順利進入名人堂;Rice以392票的72.2%飲恨,僅差門檻16票;Dawson的358票、65.9%得票率也得重新再來。至於今年首度獲得票選資格的11人裡,只有Tim Raines以24.3%(132)得票率穩過低標,並未全軍覆沒。此為21世紀以來第3次名人堂經由BBWAA票選途徑僅1人過門檻的情況,前2次分別是2002年的Ozzie Smith與2006年的Bruce Sutter。Gossage在家中得知此好消息後難掩興奮之情,但也激動落淚,因為這個榮耀晚來了2年,無法在2006年母親過世前與她分享此一喜悅。Gossage是史上極少數以後援投手身分入選名人堂的球員,在此之前只有Hoyt Wilhelm(1985)、Rollie Fingers(1992)、Dennis Eckersley(2004)、Sutter(2006)區區4人而已。Gossage大聯盟22個球季的輝煌年代出現在洋基與教士時期,生涯301救援的233次產自於此;除此之外1002出賽拿下124勝107敗、自責分率3.01。Gossage曾9度入選全明星賽、各5次入圍年度MVP與塞揚獎票選、3度(75、78、80)奪下美聯救援王頭銜。由於Gossage生涯效力過多支球隊,因此目前尚未得知他是否要以哪隊身份進入名人堂。不過名人堂近年來針對此情況宣示有自主權(即便宣稱尊重當事人)。Gary Carter(2003)原本挑選大都會但名人堂決定是博覽會(國民前身);Wade Boggs(2005)則被名人堂授與紅襪的標誌,因為他生涯成功年代來自於此。也就是說,以Gossage在洋基戰績比教士為優的前提下,名人堂應該會挑選洋基作為其匾額上球帽的標誌、Gossage大概也是同樣想法。而在George Mitchell報告爭議性尚未塵埃落定的情況下,生涯583支全壘打的Mark McGwire還是無法逼近票選門檻,這次獲得與去年相同的128 (23.6%)得票數鞏固基本盤,以等待最佳時機進入名人堂。最後,對Rice來說,2009年將是他第15年的BBWAA票選,如果再沒有闖過門檻,就只能期待名人堂資深委員會了。所幸明年的對手只有Rickey Henderson最為強勁,其餘還有Mark Grace、Dean Palmer、Dan Plesac、Matt Williams、Steve Avery、Jay Bell、Mike Bordick、John Burkett、David Cone、Ron Gant、Charles Nagy、Denny Neagle、Jesse Orosco、Rick Reed、Greg Vaughn、Mo Vaughn、Mike Williams等人,雖Grace、Cone、M. Vaughn、Orosco名氣較大但威脅性不大。名人堂入主儀式將於7月27日(美國時間)於Cooperstown舉行。與Gossage一起的還有之前名人堂資深委員會公佈的5名知名棒球人士,分別是前大聯盟執行長Bowie Kuhn、前道奇老闆Walter O’Malley、前教士總教練Dick Williams、前紅雀與波士頓勇士總教練Billy Southworth、前海盜老闆Barney Dreyfuss。

運動與沮喪


  規律運動或增加身體活動量不但可以提升體適能,也有助於全人健康,像人際互動與心理與情緒的改善。在現代文明社會,人類面臨的工作與生活壓力較大,有更多人面臨沮喪(Depression)的困擾,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於2020年,沮喪將在心血管疾病後成為死亡與失能的第二殺手。  美國最普遍的心理問題為焦慮與沮喪,在年齡15歲至54歲間的每年罹患率分別為17%與11%
。終身罹患率更高,焦慮症有25%,沮喪症有20%。而女生的終生沮喪罹患率(21%)幾乎為男生(13%)的兩倍。(Dishman, Washburn, and Heath, 2004)。  
  當一個人有沮喪症狀時,不但會降低生活品質,在工作與社交等情境皆會造成不安與困擾。長期處於沮喪狀態,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影響健康,因此政府每年需要付出龐大的醫療費用來照顧與治療這些病人。治療沮喪的方法有藥物療法、心理治療和運動等。過去的研究指出運動對於沮喪有正面的好處,因此需要對這些研究結果與觀點有較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 沮喪的症狀
  依據1992年WHO在瑞士簽署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0)定義,沮喪被認為是心情低落、喪失興趣、缺乏能量與容易疲憊(通常在輕微活動後)。常見的沮喪症狀有下列七種:(一)注意力與集中力減退。(二)自尊與自信減低。(三)有罪惡與無用的想法(即使在輕度時)。(四)對未來有消極與悲觀的想法。(五)有自殺與自我傷害的想法或行動。(六)睡眠困擾。(七)減低胃口。  在沮喪期間,每天心情低落,不管情境如何,往往會持續至少兩個星期。沮喪也可能因為症狀嚴重與明顯,而不到二個星期就被診斷出來。在某些情況下,焦慮或其他的激烈動作或行為(像酗酒、強迫性或懼怕等行為)會比沮喪症狀明顯。如要診斷為身心沮喪症(Somatic depression),則需要具備下列至少四種症狀(Dishman, Washburn, and Heath, 2004):(一)缺乏一般有趣活動的興趣或樂趣。(二)缺乏情境事件應有的情緒反應。(三)比平時提早二小時以上醒來。(四)在早上更為沮喪。(五)有客觀身心退化與激動的現象(別人觀察或報告)。(六)明顯減低食慾。(七)體重減輕(比上個月減少5%以上)。(八)明顯缺乏性慾。  依據美國、英國、芬蘭與澳洲等國家流行病學研究的估計,約有8%女性與4%男性在任何時間有某些沮喪的症狀,當然沮喪症狀有幾種不同的類別,而每個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不一。
■ 運動與沮喪的相關研究
  最早以運動探討沮喪的研究是在1905年,兩位沮喪者的反應時間與心情在運動兩小時的情況比沒有運動休息時改善許多(Franz and Hamilton,1905)。在1984年美國心理健康機構研討會的結論中,認為運動與減低輕至中度的沮喪有關,這個結論在1992年的國際身體活動、體適能與健康研討會,和1996年美國衛生署發佈的身體活動與健康一書中皆被認同。有關的文獻支持身體活動有紓解沮喪(Depression)與焦慮(Anxiety),和改善心情(Mood)的效果(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6)。  於Nieman所著的運動與健康連結(The Exercise-Health Connection)一書中指出,大部分的研究認為運動與減低沮喪有關,尤其有臨床沮喪症狀者,在經過幾個月規律運動後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美國調查指出,過靜態生活的成年人比身體活躍者有較高比率的沮喪與疲憊感覺。在一個對1536位德國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靜態生活者沮喪的比率比身體活動量大者高出3倍多。  過去幾個回顧和綜合性研究指出,運動對於有臨床沮喪者的改善效果,在四分之三到一個標準差之間,而對於沒有沮喪症狀者,運動可以改善約二分之一的標準差(Dishman, Washburn, and Heath, 2004),這些改善約可減低五至十點的自評沮喪症狀。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較能改善沮喪。利用長期訓練實驗的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者的自覺沮喪心情;對於有低至中度沮喪者,在幾個星期中度負荷運動訓練後,也有改善沮喪的效果。當運動訓練持續幾個月,其改善沮喪效果和心理治療一樣大。而減低沮喪效果最大的應是心理治療結合運動計畫。有幾個研究指出四至六個月的運動訓練效果,和藥物治療改善沮喪效果相近。■ 運動改善沮喪的原因  有許多造成沮喪的原因,而至少有十種不同的病理理論被提出,包括生活沒有目的、社會模式、角色地位的喪失、認知模式、不合理想法、學習模式、控制感流失與無助、生化模式及腦神經分泌失常等理論。諾貝爾得主Eric Kandel(1998)以五個原則的架構來說明沮喪原因:(一)腦部的行動造成所有心理過程(Proces-ses)。(二)腦部功能被基因控制。(三)社會、發展與環境因素會造成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改變。(四)基因表現的改變造成腦功能的改變。(五)心理症狀的治療透過基因表現的改變,導致腦部功能正面的改變。  由這個架構,沮喪被認為是腦部神經功能的障礙所造成,而有效的沮喪治療方法(像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與運動)是藉著改善基因層次的腦部功能,而減低沮喪症狀。  造成沮喪的原因包括重大事件,像重大疾病、親愛家人死亡或分離、失去自尊與價值、或長期的焦慮或壓力等。但沮喪(像身心沮喪或精神憂鬱症)也可能無特別明顯原因所造成。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沮喪與神經分泌物不平衡有關,這些化學物質會調控腦部細胞的活動,進而影響心情、思考與行為。  運動有助於沮喪改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個假說,這些假說與認知與社會因素、生理與生化因素有關。(一)自尊:運動能夠改善外表、肌力、心肺耐力與運動技能,增加社交與工作等能力與感覺,可以提高自尊與自信。(二)社會支持:運動過程可以和其他活動者互動與交談,可以促進友誼、提升生活情趣和改善心情。(三)改善腦部血流量:增加腦部血流量與氧氣,提高細胞代謝,有助於腦部對身體動作、心情與情緒的控制。(四)腦啡(Endorph-in):運動會提升腦啡產生止痛與舒暢感覺,可以改善心情。有助於體內溫度的調控和改善心情。(五)改善睡眠:有壓力與沮喪者通常會有睡眠困擾,單次運動或規律運動通常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提升。(六)神經分泌物:規律運動穩定腦部與沮喪有關的神經分泌物,尤其是與抗沮喪有關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度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 運動的建議  過去的研究大多數用慢跑或走路作為運動方式,較少採用伸展操、阻力訓練或其他運動,但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皆有改善沮喪的效果。在運動強度方面,採取適度的強度就有效果,不必要採用過強或過激烈的運動負荷。運動訓練原則一般採用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以改善心肺功能的運動方式和原則為主。當然,適合沮喪者的運動處方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因過去的研究並沒有顯示這樣的訓練方法有不良的效果,所以目前想利用運動來改善沮喪症狀時,其建議如下: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阻力或重量訓練為輔。頻率:每週3至5天。時間:每次運動時間20至60分鐘。強度:最大心跳率55-90%。漸進負荷:逐漸適應與增加負荷。  容易沮喪的人,於運動過程更應重視漸進負荷的原則,讓每次的運動能夠體會成功與愉悅的感覺,不要產生失敗與挫折感,也不要導致過度的疲憊狀態。  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同時享受運動過程,長期的運動訓練對於改善沮喪的效果最明顯。開始運動時,也要考慮體能、興趣、環境與健康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與強度,讓自己能夠方便運動,而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運動壓力與傷害。
■ 結語
  人的心理與情緒狀態是很抽象微妙的,也受到許多內外在因素的影響,如何隨時隨地保持自在愉快的心情,而減少或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是我們都要學習的重要課題。運動除了可以減低沮喪外,也可以改善心情紓解壓力,產生愉快的感覺,但是過度、不當或是太激烈的運動,也會造成壓力或負面情緒,因此,運動前需要了解基本的運動保健知能。  運動就是世界上最佳的醫療(Exercise is the best medicine in the world),能夠規律運動而且享受運動是非常有福氣的。大部分的人皆知道規律運動有許多好處,但是能夠力行實踐者卻不多,因此就無法得到運動的益處。面對未來競爭與多變的社會,每個人應學習具備抵抗與紓解壓力與沮喪的知能,除了平時要建立自信涵養智慧,了解並調控影響沮喪的因素外,每個人更要積極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提升體能、紓解壓力與調劑心情,進而提高工作與生活的品質。當然,鼓勵運動並不是只為改善心情沮喪,它具有多元的價值與目的。  目前相關運動與沮喪的研究並不很多,本文謹就相關的資料加以整理以供參考,希望對改善心理情緒有所助益。有關運動與沮喪的研究主題還有很多,期盼未來能有更完整與嚴謹的研究,可提供適當和有效的運動建議以減低沮喪現象與困擾。(作者為國立台灣師大運動與休閒學院院長:方進隆教授)

基礎有氧舞蹈概論


基礎有氧舞蹈概論1. 何謂有氧及無氧運動(Aerobic & Anaerobic Exercise)?以運動來控制體重方面,基本上運動可分為兩類:A. 無氧性運動(Anaerobic Exercise)所謂無氧性運動泛指運動時間在幾秒之間,而運動時所消耗的能量,不需要氧氣的供應即可提供,但是由於乳酸的堆積,會造成肌肉的酸痛,例如:趕公車、爬樓梯、提重物、或快跑兩圈操場;無氧性運動由於時間短促,不能消耗太多的能量,同時也無法對身體的體能狀況有所增進,因此無氧性運動並不適合用來控制體重。B. 有氧性運動(Aerobic Exercise)所謂有氧性運動是指利用身上大肌肉群做長時間且持續性之活動(至少15分鐘以上),並達到特定的運動強度,都可叫做有氧性運動,有氧性運動由於運動時間長,因此在其代謝途徑中產生能量的方法需要氧氣的供給,故可消耗身體中已儲存的脂肪及攝取的過多熱量,對於減肥者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方式,長期並且有恆地從事有氧運動,除了能達到減少體脂肪外,肌肉變得結實,體能也能獲良好的改善,此類運動包括有氧舞蹈、慢跑、騎腳踏車、步行(快速步行),與游泳等。2. 有氧運動的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從事有氧運動時,應以運動處方為原則,決定運動處方之基本要素有下列四點:A.運動頻率(Frequency):意指每星期運動次數而言,一般來說,以三至五次為佳。B.運動持續時間(Duration):每次15-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不過對於肥胖者(超過標準體重40%以上),應採用較長之時間。C.運動強度(Intensity):以達到運動訓練目標心跳數(T.H.R)之60%-85%為目標,為了要計算你的T.H.R,首先你必需知道你的安靜時心跳率(T.H.R)=(M.H.R-R.H.R)X 60% -- 85% + R.H.R3. 有氧運動課程介紹 (Introduction of Aerobic-Dance Class):1)何謂有氧舞蹈(Aerobic Dance)?即利用有氧運動的原理,配合緊湊的音樂節拍與全身的大肌肉活動,實施的健身運動,以達到體適能(Fitness)訓練的目的,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以增加柔軟度及體脂肪的減少。2)有氧舞蹈課程設計(Aerobic-Dance Class Design):有氧舞蹈是讓全身各主要肌群都參與運動,其課程設計應包括下列二個階段:階段運動名稱時間(Min )運動目的1暖身與伸展運動(Warm-Up)5-10熱身運動是為了伸展身體的肌肉,關節和韌帶,同時也逐漸調整全身心肺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以順應接下來的有氧運動。2有氧運動(Aerobics)15-30此階段是整個運動的主要部份,其效果是強調心肺循環機能的增強,在運動強度上,必需達到運動訓練目標心跳數(T.G.R)60%-85%為目標。3緩和運動I(Cool-Down I)5-10此階段運動主要是幫助四肢的血液回到心臟,並漸漸地降低心跳率至120次以下,以順應接下來的地板運動。4地板運動(Calisthenics)15-10此階段主要是增加身體各部位肌肉的耐力及彈性,地板運動可分為腹部、腿部、手臂及臀部等。5緩和運動II(Cool-Down II & Stretches)7-10此階段主要是伸展與放鬆運動,降低心跳數至正常狀態,並藉著靜態的伸展操以伸展柔軟度(Flexibility)以及幫助擠壓因運動而停留在身體四肢的血液回流至心臟,以減少肌肉的酸痛。3. 從事有氧舞蹈應注意事項:1) 運動前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做體適能評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及體脂百分比2) 運動時的裝備:A. 服裝:男士應著棉質易吸汗之運動服,女士吸汗、排汗性高的韻律服,且需要穿著運動內衣,而一般內衣,以避免推傷胸肌。B. 鞋子:以多功能運動鞋或有氧運動專用鞋為佳,必需選擇有避震系統的設計,前後腳掌有氣墊保護,鞋跟有穩定器設計,材質輕,便是一雙理想的有氧鞋。3) 運動強度的控制:為了要達到增進體適能及減肥的目的,運動時應以運動訓練目標心跳數(T.H.R)為指標。4) 動作:避免高危險動作。動作設計必需考慮其功能性。A. 避免下肢受傷,以一腳支撐的跳躍動作不可超過連續四次以上。B. 同一動作要盡量減少16次以上重覆。C. 可做前後左右各方向移動。
(作者:國立中正大學 李淑芳教授、YMCA國際體適能課程 講師)